2002年莫斯科那场外长会正规配资之家,拉夫罗夫举着香槟提议“中俄印联手”时,恐怕没料到这个构想会在二十年后彻底沉寂。
那时的背景是西方刚打完阿富汗,单极霸权正盛。俄罗斯想借中印的体量对冲压力,印度想靠中俄抬升自己的“大国地位”,中国则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。

三方坐在一张桌子上,二十多次部长级会议开得热热闹闹,连“建立能源合作走廊”的细节都聊过。
但历史总在细节里藏着答案。2008年金融危机时,印度突然暂停了与中国的高铁合作,转头跟日本签了单;
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,俄罗斯一边喊着“中俄印一体化”,一边偷偷派代表团去华盛顿谈“解除制裁”。这些摇摆,让所谓的“三角”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裂缝。
真正让幻梦破碎的,是2020年的边境摩擦。印度国内掀起反华浪潮时,俄罗斯的军售清单里,给印度的S-400和给中国的几乎一模一样。
这种“谁都不得罪”的态度,看似聪明,实则让三角失去了最核心的信任基础。
我倒觉得,这未必是坏事。
历史上所有靠“对抗第三方”维系的联盟,寿命都长不了。冷战时的华约如此,现在的某些军事集团也一样。

中国这几年的战略调整,其实是跳出了“找盟友”的惯性思维。
新的“大三角”,根本不是找两个国家组队。你看这几年的布局:东边深耕东盟,西边绑定中东能源国,南边拓展拉美资源地。
三个方向,像一张稳定的三角支架,撑起了中国的全球合作网络。这种思路,藏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中国试过“一边倒”;九十年代搞“大国外交”;现在终于明白,真正的战略自主,不是靠谁撑腰,而是让自己成为全球产业链的“稳定器”。
东盟那边最明显。十年前还在纠结“选中国还是选美国”,现在越南的工厂里,中国零件组装成手机卖给全球,泰国的港口靠中国投资升级后,吞吐量翻了三倍。
去年RCEP生效,东盟对华贸易顺差破了千亿,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,比任何“战略承诺”都管用。

中东方面。伊朗的石油用人民币结算,沙特的阿美石油公司跟中国石化建了合资炼厂,卡塔尔的天然气直供广东。
这些合作,绕过了美元结算的老路子,却没人觉得是“对抗西方”,因为大家都赚了钱。
拉美那边,中国的打法更巧妙。不搞政治渗透,就做基础设施和资源合作。
巴西的大豆田用中国农机耕种,秘鲁的铜矿直接运到江西冶炼,阿根廷的核电站用中国技术改造。
美国在拉美喊了百年“门罗主义”,现在发现,中国靠拖拉机和挖掘机,赢得了比导弹更稳固的影响力。
对比当年的中俄印三角,新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“去对抗化”。
不针对谁,也不依附谁,就提供实实在在的合作机会。你有资源我有市场,你缺技术我有方案,这种平等交换,比签多少“战略伙伴关系”协议都牢靠。

俄罗斯最近在远东搞经济论坛,总想把中国往“反西方同盟”里拉。
但中国企业更关心的是西伯利亚的液化天然气怎么运到上海,而不是跟谁搞对抗。
这种务实态度,其实是对历史经验的吸收,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教训告诉我们,被绑上别人的战车,迟早会被拖入泥潭。
印度倒是想学这套,可惜实力跟不上。
莫迪喊了五年“印度制造”,可手机芯片还得从中国进口,光伏板70%依赖中国供应。想在东盟抢份额,却发现自己的产业链漏洞百出。
西方媒体总说这是“新霸权”,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。
中国在非洲建的铁路,允许欧美企业参与运营;在中东的能源合作,也没排斥西方公司。
这种开放姿态,跟历史上的殖民扩张、军事同盟,有着本质区别。

说到底,世界早就变了。
靠枪炮划分势力范围的时代过去了,现在是谁能提供稳定的供应链,谁能保障公平的贸易环境,谁就能赢得尊重。中国的新三角战略,其实是顺应了这个趋势。
接下来这几年,“三角的韧性”会慢慢显形。东盟的工厂会不会继续扩充中国零件的库存,中东的油轮会不会开辟更多人民币结算的航线,拉美的农场主会不会把更多土地用来种植出口中国的作物。
这些变化,正在每天发生,像水慢慢渗透土壤,等人们察觉时,格局早已不同。
《中俄印外长会议停摆五年》- 俄罗斯《生意人报》
《RCEP生效后东盟对华贸易数据》- 东盟秘书处报告
《中东石油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》- 路透社
《中国与拉美资源合作白皮书》- 中国商务部正规配资之家
杜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